古早味蛋糕好吃吗?
“古早”这个词很迷人,给人一种时光荏苒、沧桑岁月的感觉; 而“味”字则很实用,从味觉上给人们一种确切的反馈——这是美味的食物。 那么“古早味”呢?它是不是指一些已经不再流行、渐渐被人遗忘的古代风味食物呢? 这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聪明勤劳的,在饮食上也是颇有研究的。先秦时期已有关于烹饪的专著《黄帝内经·素问》和《神农本草经》问世,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食饮之法”,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阐述“饮食居处”,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讨论各类食物的性能……这些著作都反映了中华美食的文化渊源。
时至今日,无论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人们餐桌上丰盛的饮食都已极大丰富多样了。然而,人类食欲是极具进化性的,人类对食物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来都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营养和口感享受。因此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的味蕾和消化功能是在一直不断进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流传于坊间、缺乏科学搭配与营养研究的所谓“古早味”其实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自然不可能再复现前人的风味了。 而那些真正流传下来的“古早味”又是否就那么健康有益呢?其实也未必如此。
以糕点为例,许多所谓的“古早味”其实源于明清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糕点正处于由“青烟薰烤”向“炉火烘烤”之式转变的过程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使用大量的糖和油脂来提高烘焙的效率和效果。
由于当时的制糕设备并不先进,多数糕点是采用堆叠的方式制作而成,这也就导致了后期水分的流失,更为增加了糖和油脂的含量,使得此类糕点变得愈加甜腻。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为烘焙食品提供良好的上色效果并使其富有弹性,但过多的使用糖分和油脂无疑对健康不利,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都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