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有什么好吃的?
身为一个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我觉得我很有发言权。 首先说说我认为的川菜之魂——麻辣。这里说的麻辣可不仅仅只是辣椒和花椒的味道,还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辣不如二辣,二辣不如三辣”(这句是真的!)这些文字里都透露着古蜀国人民对待生活的热情和那份倔劲儿,这也成就了今天香辣美味的川菜。
在说菜品之前先说说我对川菜的定义吧。可能不够严谨,仅供参考。我是很推崇邓良老师的“原生川菜”概念的,他觉得川菜分为广义川菜和原生川菜。其中狭义的川菜指的是在四川本土所吃的那些菜肴,广义的川菜是出川的川菜,即“走出四川的川菜”。在这里我借鉴一下他的概念并稍作改动。我将川菜分为了三部分:家乡川菜、码头川菜和馆子川菜。
家乡川菜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吃得那一部分川菜了。它包括了很多我们平时在家中吃的家常菜,这些菜做法简单,味道可口,不过往往比较油而且能量也大。我心中典型的家乡川菜有一大盘花生米,凉拌黄瓜,毛血旺,鱼香肉丝,回锅肉等……这些菜都是既实惠又美味。
码头川菜其实就是以前码头劳工们吃的那些菜。现在一般被叫做江湖菜。我记得我在《成都菜谱》中看到有姜母鸭、酸萝卜老鸭汤、烧鸡公这些,还有著名的酸菜鱼,豆瓣鱼等等。据说这些都是当年码头工人发明的,因为经济实惠量又大,慢慢就流行起来了。
馆子川菜,当然就是在饭馆里面吃了。这里的菜一般都是精致的小碟菜,价格贵但量少。典型的有甜水面、酸辣汤、毛血旺、水煮肉片等等。
说起四川菜,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麻、辣、烫”。其实不然,川菜的口味是多样的,且十分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从它“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其博大精深。“麻、辣、烫”只是四川菜在口味上表现最为突出的部分,其实四川菜总的说来还是以“甜、酸、辣、咸鲜”为基本味型,加以演变组合成了几十种独特的味型,可以说是各种不同味型的综合菜系。
川菜的用料十分广泛,而且特别讲求新鲜现做,在外地人眼中颇为怪异的东西在四川也都能入烹,比如牛血、毛肚、金龟、毛鱼等都可以烹饪成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巴国和蜀国的盐业就很发达,人们可以就地取盐,食盐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巴蜀地区烹饪业的发展。
秦灭巴蜀后,随着全国统一,巴蜀与秦以及其他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从而为蜀汉烹饪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两晋时期,大批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入迁四川,带去了各地的烹饪技艺,并与四川的地方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使川菜进一步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空前繁荣并达到鼎盛时期,四川也不例外。
北宋末年,宋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第二年,康王赵构在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即今天的杭州,史称南宋。北方的兵灾导致又一次北方人的大量南迁,这再一次促进了巴蜀烹饪与其他地区的烹饪技术相互融合。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灭亡南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渐次南移,四川的烹饪技术也更趋进步。这在文献中多有记载,《眉山县志》就记载了当时眉山人喜宴宾客的详细菜单。
清末及民国期间,由于战乱频仍,四川又成为军阀割据的中心地区,各种社会矛盾在这里空前尖锐,人们一方面想借饮食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另一方面又想借美食来求得人生的自我满足。这期间,四川的饮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系列菜系,有“三蒸九扣”的上河帮菜、纤夫食风的下河帮菜以及书香味浓的自内帮菜三个分支构成的“派系林立”的四川菜系。
解放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四川菜得到空前发展,仅成都一地的地方风味菜即达四五十种。
正宗川菜,只有上过大三巴盘的食家才会领略得到。而那些在省外甚至港、澳、台出现的川菜馆和四川豆花饭店,只可算是川菜的仿造品。不过,这些仿品比起洋快餐的“中餐”,总还够中国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