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包什么好吃?
首先想到的是糯米纸饺 把调好味的糯米团放进去,压紧压实,然后拿出模具倒出成型的糯米纸卷。入锅蒸20分钟左右,香喷喷的糯米纸饺就做好啦!软糯Q弹,唇齿留香~ 然后还有纸杯蛋糕 把鸡蛋、面粉等食材调成糊状,舀到纸杯中,放一些蔓越莓干或者香蕉切片做点缀,175℃烤35分钟,香气四溢的纸杯蛋糕就出炉啦~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因为周末妈妈会买点水果,煮点糖水给我喝。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道糖纸芋圆 现在做的芋圆是紫红薯做的,颜色漂亮,加上牛奶白糖煮好的芋圆软绵绵,一口咬下去就爆汁儿!再拌上自制的桂花蜜,香味扑鼻而来……美滋滋呀~ 最后推荐纸包排骨 用荷叶把调过味的排骨裹起来蒸熟就可以啦,荷叶清香混合着排骨的肉香,咬一口酥脆软糯,简直不要太过瘾哦!(ps.不喜欢吃太油的可以不用裹面粉哦)
另外,用豆腐皮做成卷芯,里面卷入各种食材,蒸熟了吃也是棒棒的!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豆腐皮包裹酱瓜、萝卜丝、花生米,上锅蒸15分钟,一盘清凉解腻的小豆凉糕就做好了呢!
包子
包子是一种汉语词汇,拼音为bāo zi,一般是用来形容一种汉语方言的发音的。包子常见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人们的讲话中,一般用发音很类似于包子的发音来代替猫字。例如:你家包子呢?=你家猫呢?
历史由来
有一种说法是,汉末诸葛亮攻南蛮时,曾屯兵南方,因南方潮湿且不常产小麦而难做饼馍,为补充能量,便将肉类掺以佐料,捏成团蒸熟而食,因其形状像馒头,而又内有馅,为区别于馒头,因兵士来自中原各地,便按中原各地的读音而称它为“馒头(bao)。因中原士兵不惯于潮湿的气候与酷暑,虽食有肉馅的馒头,但仍有兵士生病,便有士兵献计,就地寻找可以药用的果草,混入肉馅之中,并把煮好的鸡蛋掺在馍中,以增强抵抗力和补充营养,此法后在全军推行,结果病疫被控制,诸葛亮因而称此为“馍馍”(momo)以区别于原来的馒头(bao),以示有别,因后来此馍流行于军中,成为平常的饮食,其形状、叫法及做法在流传于民间的过程中也有诸多变化,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馒头、花卷以及包子等。
还有一种说法,包子和馒头是一对同胞兄弟,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国鼎立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东吴的孙权和蜀国的诸葛亮联合抗曹,周瑜和诸葛亮商议破敌的妙计,决定趁机火攻曹军。周瑜故意假传军令,要用铁索把船连起来,还要草船借箭。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刮起东南风,把数十里江面都烧得通红,曹军大败。
周瑜和诸葛亮带领大军追到长江北岸一个村庄时,见这里有许多老百姓,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问他们原因是什么。原来,老百姓们的灶前都堆了很多发了芽的麦子。再问他们粮食都到哪去了?他们叹着气说:“还不是给曹军抢跑了吗?只好吃了这些发了芽的麦子度饥荒。”
听了老百姓的哭诉,周瑜和诸葛亮感到心痛。诸葛亮灵机一动,向周瑜献计:“大人,百姓们如此饥饿,我们何不派一些军中原面做得最好的军士下来给百姓们做些食物充饥?”周瑜表示赞成。诸葛亮说:“不过,这做食物的材料只有芽麦。”
周瑜请来了十个兵营中做得最好的面点师傅,把诸葛亮的计策给他们讲了,并把发了芽的麦子给他们送去,让他们做食物给老百姓吃,而且要做出花样的面点。
第一个面点师傅把发了芽的麦子磨成面,再加水搅成糊状,把它放在锅里煮。煮熟以后一捞,粘糊糊的,没有成形,谁也不肯吃,只好倒掉了。第二个点心师傅又把麦子加水搅成糊状,再放在平底锅上烙,做好了以后,又黑又硬,还是不能吃。第三个点心师傅把芽麦搅成糊状后,再做成饼去蒸,蒸出来还是糊状的,一点也没熟。其他几个师傅做得就更不成样子了。
就剩下最后两个师傅了。他们想:如果做不好,会不会像其他几个师傅那样被斩首呢?最后两个师傅凑在一起想办法,他们先把磨好的麦面搓成细条,再把细条放在开水锅里煮,煮好后捞出来分给老百姓吃。可老百姓吃不饱。这两个师傅又接着想办法,这时一个师傅看见一个邻居在吃豆豉酱,心里一高兴,有了!他们把豆豉酱混着煮面条给老百姓吃,吃得挺香,他们二人高兴极了,一高兴就商量着创造出更好的食物给百姓吃。
其中一个师傅找了一些肉和萝卜,又和了一些面,然后把肉萝卜包在面皮里蒸,蒸好了端给周瑜和诸葛亮品尝。两人一尝,挺香的,而且比面条经饿,非常称赞。诸葛亮说:“这个面点做得不错,很有创意。面点有褶,形状又像包子,就叫包子吧。你做得这么好,就封你为一级面点师。”
这下另一个师傅有点着急了,赶忙把自己做好的面点端上去。周瑜和诸葛亮一看,这个点心